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其他栏目 >> 新闻动态 >> 正文

会议报道(二):第七届“中国术语学建设暨术语规范化”研讨会主旨发言

发布时间:2018/10/23 22:54:23

2018年10月20日,第七届“中国术语学建设暨术语规范化”研讨会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行政楼国际会议厅隆重开幕。本次研讨会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承办。会议以“新时代,新科技,新术语”为主题,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专家学者相聚于此,就中国术语学的建设事业进行新一轮的学术交流。

大会主旨发言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诸多学界大腕出席,专家云集。因此,在主旨发言环节,共分2个阶段安排了四位专家进行发言。与会专家分别以《传统术语的定义和它的局限性》、《中国术语学的名实之辨与学理之思》、《基于网络的多语种军事术语多向检索平台》、《智能时代话“智能”》为题进行了精彩纷呈、高潮迭起的分享与探讨。

主旨发言(一)

开幕式结束后,内蒙古大学的达胡白乙拉教授对主旨报告展示工作进行了主持。首先,达胡白乙拉教授对将要进行报告的冯志伟教授进行了介绍。冯志伟教授是享誉中外的计算语言学专家,他长期从事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跨学科研究,曾在法国、德国、韩国、英国的大学担任教授讲授自然语言处理课程,并曾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NLPCC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奥地利维斯特奖获得者,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座教授,出版论著30多部,发表论文400多篇,

随后,冯志伟教授就《传统术语的定义和它的局限性》主题进行了主旨报告在。冯教授从现代术语学奠基人维斯特的观点出发,阐释了传统学派对术语的定义,即术语是表示专业概念的名词或词组,且概念是对客体进行概念化的结果。冯教授提出,传统术语的定义为ISO国际术语标准的确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然而,在现代术语学的视角下,这样的定义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术语范畴实际上不仅包括名词性的概念,还包括表示行为、状态、时间、空间等需要用多种词性来表示的概念;以及传统术语学对术语形态、句法、语义变化和历史演变的研究。最后,冯教授对中国术语研究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即语文独特、历史悠久、尊重传统、体系成熟、成果丰硕等。冯教授对报告的讲解深入浅出,思路明晰,内容完备。他的研究对中国和世界术语学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计算语言学专家冯志伟教授进行大会主旨发言

按照会议议程,短暂休息后,会上将由南京大学魏向清教授进行题为《中国术语学的名实之辨与学理之思》的主旨报告。在报告开始前,主持会议的达胡白乙拉教授对魏向清教授进行了介绍。魏向清教授是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大学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心主任、双语词典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主要研究方向为双语词典学和术语翻译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级重点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出版学术专著、编著和译著多部,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学术研究论文60余篇。

在主旨报告上,魏向清教授主要从中国术语学的内涵、中国术语学建设的学理向度、以及中国术语学建设的重要问题三个角度出发,为中国术语学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构想、建设构想和学科构想。魏教授首先强调了中国术语学的国别化研究,即要从中国术语语言、实践的特殊性出发,提出“中国问题”,考察“中国历史”,寻求“中国答案”,从而使得中国术语学事业树立起文化自信。随后,魏教授分别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层面论述了中国术语学建设的学理向度问题。最后,她对中国术语学建设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强调要以团队的力量推动中国原创性术语理论的发展,并重申了在中国术语学建设中创立有汉语特色的术语学的重要性。魏向清教授的报告语言凝练、思想深邃,给中国术语学的研究和建设提供了很大的启发。相信在此方向的指引下,中国术语学一定会在未来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

南京大学魏向清教授进行大会主旨发言

主旨发言(二)

第二阶段的大会主旨发言于20日下午在国际会议厅举行,由厦门理工学院的张金生教授主持,两位著名学者做了精彩的发言。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玉德教授进行大会主旨发言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工程大学毕玉德教授做了题为《基于网络的多语种军事术语多向检索平台》的精彩发言。毕玉德教授首先指出当今存在术语创建、网络检索资源不足、语种有限的术语发展现状,提出构建基于网络的军事资源共享平台。随后,毕玉德教授深入阐述了构成平台整体设计思路的三大系统:由术语界定和百科知识表示模型、跨语言映射模型以及多语言军事术语知识库组成的数据系统;由资源整合、数据库管理以及系统安全管理组成的管理系统;由检索系统以及用户反馈系统组成的用户系统。毕玉德教授所研究的该平台具有预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追踪当代世界各国军事科学最新成就、加强对外军事交流和合作、建设强大国防以及普及军事百科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会议议程,短暂休息后,信息工程大学的易绵竹教授做了题为《智能时代话“智能”》的主旨报告。易教授引用习近平主席致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贺信作为引入,从对术语“智能”的考究与阐释、智能科学技术群体系架构解析、语言信息智能处理研究新范式、语言智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浅议等四个方面强调了术语学和智能的重要性及智能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易教授引用了史忠植、李德毅多位学者的观点,提出智能科学是由脑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理学、工学、文学等构成的交叉学科,一旦取得突破,将对国民经济、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产生非常深刻和巨大的影响。同时,易教授也引用冯志伟教授的观点,指出智能科学与技术已经足以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当今,语言智能作为人工智能范畴中的重要部分,语言学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易教授引用周明博士的观点,认为一旦语言智能实现突破,就足以推动整个人工智能体系及更多的场景落地。自然语言处理是一个强不适定问题,易教授指出,这需要借力深度学习技术并借助AI赋能,积极面对大数据时代提出在数据、算法和算力方面的新挑战。总而言之,在当今时代,学者应当树立“术重实用、学贵探索”的理念,积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挑战,携手共建中国术语学派。

信息工程大学易绵竹教授进行大会主旨发言

四位专家进行主旨发言后,大会进入互动提问环节。各位学者专家各抒己见,深入探讨了术语及其相关领域研究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目前中国术语研究和中国辞典学研究的交集,由梁老师向魏向清教授提问。魏向清教授首先肯定这是一个好的问题并且会是很好的课题,随后介绍了中国辞书学会开的年会中所谈及的话题有语言服务、知识服务以及中国知识的世界表达和世界知识的中文表达的问题。魏向清教授进一步提出辞书学领域里面的专科辞典学应该是和术语学研究交集最密集的共同区域,并表示今后术语学的研究会为传统的专科术语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即易老师说的“动能”。最后,魏向清教授阐述了未来术语学研究的愿景,专科辞典会从原先单纯的语词层面改为更多从知识层面、体系性概念知识层面编纂,再编纂之后的语言服务和知识功能会更加强大,语言功能通过图谱会更加体系化。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民用方面的语言智能未来的趋势或者特点,由梁老师向易老师提问。易老师首先表示军民融合是当下的时代背景,机器翻译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需求很旺盛。

第三个问题是计算机语言学和术语学说两者所称的本体有何区别与联系,由李瑞林教授向冯志伟教授提问。冯志伟教授首先从哲学方面对本体进行释意,再从计算机时代入手分析本体的基本体系。随后,冯志伟教授进一步阐述自己进行机器翻译研究工作的心得,并表示计算语言学的学者也需要考虑哲学的问题,两者相结合,最重要的还是研究成果是否具备可用性。

第四个问题是语言知识本体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各自的优劣之处,由与会老师向冯志伟教授提问。冯志伟教授首先提到互联网之父提出的超本体概念以及知识本体是知识来源的观点,并提出实现知识本体需要通过语言知识本体来实现。随后,冯志伟教授进一步提到电子化的图灵辞典用于研究知识本体非常有用,希望可以将知识本体的思想用到计算语言系统里。最后,冯志伟教授提到自己也在思考知识本体与术语学的关系,希望能通过图灵思考可以把术语学往前推进一步。

第五个问题是关于《中国科技术语》期刊对年轻学者发表文章的期待,由李瑞林教授向刘青副主编提问。刘青副主编首先提到《中国科技术语》期刊的建刊历史,刊物的成长和成熟过程是在诸多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下发展的。随后,刘青副主编进一步表示《中国科技术语》期刊也希望给各位学者提供一个供大家交流的平台,对年轻学者抱有期待。最后,刘青副主编表示时代不断在发展,不断有新的思想涌现,冯志伟教授也在思索新的问题,《中国科技术语》期刊也希望年轻的学者在术语学领地能有新的思想,多发表文章和阐述自己的新观点。

最后一个问题关于资源共享的标准以及如何用标准的数据库避免前期各个部门之间的障碍,由与会老师向魏向清教授和冯志伟教授提问。魏向清教授首先以制定中国特色话语对外传播数据库标准为例,讲述了制定标准的体会——标准的制定并非完全规定性,而是为了数据的采集、加工以及后期的交换、维护能够更为顺畅。随后,魏向清教授指出尽量制定一个规范性的基本原则,为了更方便数据入库和使用,也减少未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冯志伟教授也进一步补充了国际标准化组织所做的工作,包括术语数据库中术语的认同、数据项的规定都有国际标准的相关文件,提出在建立术语的时候必须要参考国际规范。

第七届“中国术语学建设暨术语规范化”研讨会与会者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