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观点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其他栏目 >> 评论观点 >> 正文

热点聚焦 |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建设(二)

发布时间:2017/11/30 16:00:13

以下内容摘自《现代外语》2018(1)。

 

栏目前言

本期刊载“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专题论文,是有关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建设研究的新成果。语言能力量表建立的理论框架至关重要,本专栏收集的4篇论文论述了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几个独特量表的理论框架。量表以面向使用为原则,着重强调交际中的实际运用;量表除了对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进行了描述外,还对语用能力及口译、笔译等方面的能力进行了独特的描述,体现了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特殊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中国英语笔译能力等级量表的构念与原则

新疆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 白玲

黑龙江大学 冯莉 严明

   提 要: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是国家外语测评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能力等级量表(包括口译和笔译)是其中具有创新性的课题。截至目前,国际上尚无专门的英汉翻译能力等级量表,因此亟需开发翻译能力量表以满足社会各界需要。本文在建立笔译能力构念基础上,提出并详细描述了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项目下的笔译能力等级量表参数框架。

关键词:翻译能力、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笔译能力量表

以下仅摘录本文部分主要观点,全文刊登于《现代外语》2018(1)。

 

1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框架下笔译能力的构念

1.1 语言能力与翻译能力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所指的“语言能力”是广义的综合语言能力,笔译能力也属于此范畴之中。翻译能力是源语文本与目标语文本之间的跨文化语际转换能力,是译者胜任翻译任务所必需的潜在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翻译能力并不等同于语言能力,而是涉及语言、文化、策略、译者性情等多种因素在内的综合体。翻译能力包括笔译能力和口译能力。笔译能力包括翻译涉及的两种语言的交际语言能力(包括纯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以及笔译策略能力,以及综合语言能力框架下的百科知识、笔译专业知识、心理能力(如动机、焦虑等)以及职业能力(如职业道德)。

语言能力与笔译能力相互作用密切关联,语言能力是笔译的基础,但仅具备两种或以上语言能力并不能等同笔译能力的全部要素。我国笔译能力等级量表以交际语言能力模型和不同的翻译能力模型为基础,结合语言能力描述的实际需要,通过设定不同等级的参数项目,制定详细、清晰且层级分明的描述结构框架,最终建立适合我国英语教学环境和教育体制的笔译能力等级量表。

1.2 笔译能力

翻译能力的构念是整个量表设计的理论基础,也是研究的起点。国内外语言能力研究和翻译能力研究为笔译能力等级量表提供了详实的理论依据和可供参考的模型假说。本研究参考了国内外学者们有关翻译能力构成模式的探讨。在借鉴和参考相关翻译能力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专门针对汉英翻译方向,确定本量表中笔译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双语交际能力、翻译策略能力、翻译知识、百科知识、心理生理主观因素、工具使用与研究能力六个子能力维度(见图1)。

图1 翻译能力构念图

如图1 所示,双语交际能力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准确识别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知识、体裁知识、文本知识、语用知识方面的异同,运用跨文化能力,实现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文本转换。但仅具备两种或以上的语言能力并不能等同翻译能力的全部要素。译者的双语交际能力在翻译过程的理解、转换、表达三个阶段中得以充分体现。具体包括源语文本理解能力、双语转换能力、目标语文本表达能力。策略能力是译者为实现特定的翻译目标而采取的整体计划或方法。翻译策略是一种问题解决的机制,它的起点是“翻译问题”。换言之,“翻译策略”是在辩识“翻译问题”的基础上,所采取的解决“翻译问题”的手段,包括规划、执行、评估和补救等四个阶段所采取的策略。翻译知识主要是指与翻译概念和翻译行业相关的陈述性知识。翻译知识涵盖翻译的性质、目的、规范、问题,翻译理论、框架、模型,翻译规范和任务要求以及相应的翻译过程、方法、程序、技能及策略运用,翻译评价标准、方法和过程,翻译质量保障的方法、过程和程序以及译者行业规范和职业操守。百科知识是指译者所具备的关于常识和专业学科外在的陈述性知识,由社会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跨文化知识构成,是译者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译者能够运用其掌握的社会文化知识,识别文本所涉及的不同地区或国家社会群体的信仰和价值观,准确把握源语和目标语文本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专业知识是指译者应具备某一相关学科或某一领域的知识,专业知识是译者进行翻译实践的知识基础。跨文化知识是指译者应该掌握源语和目标语文化的知识,这将有利于译者理解跨文化语境中源语的行为取向,从而实现目标语文本的行为转换。工具使用与研究能力是译者的必备能力,它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相关信息的能力,以及在开始翻译之前对不熟悉的信息领域的调查研究能力。工具使用与研究能力由信息检索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以及文本编辑能力构成。

此外,翻译能力受到译者心理生理主体因素的影响。译者心理生理主体因素包括认知因素、态度因素、心理运动机制和译者信念。认知因素是指译者通过感知翻译目标、记忆翻译信息、理解翻译要求,注意翻译动态,从而实现对翻译资源的分析与整合,运用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翻译过程进行逻辑推理。态度因素则指译者自身对翻译问题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坚强的毅力、充沛的精力、高度的自信以及顽强抗压能力,并且能够不断地自我激励,最终完成翻译任务。心理运动机制是指译者进行读写等语言活动时的心理活动能力。译者的心理活动能力越强,其认知负荷越小,就可以将更多的认知资源用于其他认知活动,即可以分配更多的注意力解决翻译问题。译者信念指译者的自我概念集合,包括译者的自我意识、自我效能和心理认知,是译者通过翻译理论学习的内化和翻译实践积累养成的核心翻译能力,表现为译者经过学习与实践养成的个人翻译实践观,对于译者理解翻译要求,指导翻译实践、改进翻译质量和提高翻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次量表不描写心理生理主观因素。

上述构念完全可以运用于笔译能力建构中,笔译能力各维度将形成一个动态、有结构、有层次、相互作用的系统。语言能力是笔译能力的必备条件,也是笔译能力存在的基础。笔译能力的核心是策略能力,它是特定翻译任务情境下的元认知策略能力,负责解决问题,并保证笔译过程具有有效性,规划整个笔译项目,评价笔译过程和阶段性成果,运用各种策略以弥补不足,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是完成笔译任务和保证笔译整体质量的关键因素。策略能力受译者心理生理主体因素的影响。在策略能力的调动下,各个分项能力也相互影响制约:双语交际能力与百科知识共同构成笔译能力的基础。然而,优秀的译者也会存在语言交际和社会文化知识方面的盲点,这就需要工具使用与研究能力的支持和补充。笔译知识对于其他分项能力起到规范和约束的作用。译者对于笔译理论、技巧、规范和程序的了解有助于形成满足目标语读者期待并符合目标语文本规范的译文。翻译活动是一种动态活动,它是处于动态的翻译任务情境之下的,这就需要译者具有应对特定翻译任务情境的意识从而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2. 笔译能力量表的描述语参数框架

笔译能力量表旨在描写不同翻译水平的英语学习者的笔译能力,在笔译教学和笔译评价等方面具有可操作性。可操作性是以可观测性为基础的,本量表中只涉及可以观测的能力。必须指出,理论上论证的笔译能力各个要素并非都可以观测。笔译能力不同于听说读写能力的本质特征为双语转换能力,即经过源语文本理解、书面转换和目标语文本表达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依次进行,是一个连续的不可分割的活动,其中,可观测的部分是目标语文本表达,也即译文的特征。结合国内外学者关于翻译能力的界定和参数构成及相关研究,结合笔译教学与相关实践数据以及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总体框架,本量表初步拟定了笔译能力构成描述语参数框架(见表1),从译文所呈现的典型语言特征、典型笔译策略、笔译知识和笔译总体能力四个方面对笔译能力进行观测,将笔译能力从交际功能角度进行分类。此参数框架已通过大规模调查等方式进一步进行验证和修正。

在拟定的笔译量表参数框架中,笔译能力以交际功能作为分类角度,以叙述、说明、描写、论述、指示、交流六大功能为基本参数(Halliday 2014; 刘建达、彭川2017),从典型笔译翻译活动中体现该功能典型特征。典型笔译活动是学习者在个人领域、公共领域、教育领域、职场领域中最常见的笔译活动,可以通过文本类别、体裁和话题等来体现笔译能力主要特征,也是最能体现某一级别最显著特征的翻译活动。本次量表描写的笔译活动涉及以下九类文本:政务类文本、经贸类文本、科技类文本、旅游类文本、新闻类文本、学术类文本、法律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和典籍类文本。

笔译策略能力可按过程分解为四个分项:规划、执行、评估和补救,与人类认知过程相符。其中,规划是指依据翻译目的,为整个笔译过程和笔译活动制定计划,属于翻译过程中的译前准备阶段。执行是指发现和锁定笔译问题,然后选择具体的笔译技巧,最终解决笔译问题的阶段,属于笔译过程的译中环节。执行是“策略”在翻译领域的突出体现。执行阶段的笔译策略进一步细划为直接翻译、增补、简化、转换和重组等典型翻译策略。评估是指对笔译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结果(主要是笔译产品)进行评价和监控,主要包括监控笔译过程和评价笔译产品两个环节。评估阶段检查译文是否达到预定笔译目标,是否符合包括准确性、完整性、连贯性、得体性、规范性等典型特征。补救是指激发笔译过程中的其它要素,并且运用相应的笔译补偿技巧对译文的缺陷及时进行补偿。补偿阶段的主要策略可包括译后查询、修正等。评估和补救则属于译后阶段,合并为一个参数。

笔译量表中将笔译知识分为笔译理论知识、笔译实践知识和笔译行业知识三个维度,其难度等级是递增的关系。其中笔译理论知识要求学习者了解笔译的性质及基本概念、理论和翻译发展史等;笔译实践知识要求学习者具备根据所掌握的笔译理论知识处理具体翻译实践活动的能力。笔译行业知识要求学习者掌握翻译行业规范、职业操守等。

笔译量表中的典型笔译特征描写了译文应具备的准确性、完整性、得体性、连贯性和规范性等五大特点。准确性是指译文能否准确地运用词汇和语法传达原文内容的信息。完整性是指译文在传达原文内容和信息的完整程度和语篇意义上的完整。得体性是指译文能否得体、自然地传达原文的社会语言和社会文化方面的信息,比如修辞、礼貌、语言变体等方面的知识运用是否符合语境的要求。连贯性是指译文能否再现原文语篇的各种逻辑关系,实现语义连贯和思维的逻辑性。规范性是指译文在篇章类型、体裁规约、惯用表达、专业术语以及计量单位、数字与符号等行文规范方面是否符合英语相关标准或通行惯例。

3. 结语

制定统一的翻译能力等级量表,是制定翻译事业发展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对推动全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笔译能力)的开发基于我国翻译教学的现状,着眼于国家未来发展对翻译能力的要求,依据先进的翻译教学和翻译测试理论,对笔译能力进行了科学合理的界定,并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笔译能力进行了科学的分级描述。它兼顾实践性和前瞻性,将在制定合理的笔译学习目标、学习结果评测、课程设置、编写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编写教材、制定教育政策法规、评定各类人员的笔译能力各方面工作中发挥重要指导作用。本量表研究也为今后开发其他语种和汉语之间的翻译能力量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的口译能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王巍巍 许艺 穆雷

提要:本文从Chomsky的“语言能力”概念、Bachman的“交际语言能力”框架以及CEFR的“综合语言能力”等视角出发,梳理并辨析了国际语言学界关于“语言能力”定义的发展历程、术语范畴和概念关系。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口译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关系,尝试阐释口译在综合语言发展中的定位,提出口译能力等级量表构建思路,并初拟口译量表描述参数框架,旨在为我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口译)的研发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语言能力、口译能力、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口译能力量表

以下仅摘录本文部分主要观点,全文刊登于《现代外语》2018(1)。

 

1. 口译在我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的定位

1.1 量表中的“语言能力”

回溯国际语言学界关于“语言能力”的认识,主要可以分为三种:一是Chomsky的语言学理论意义上的“语言能力”;二是以Hymes为代表的社会语言学“交际语言能力”;三是以Bachman为代表的第二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的“交际语言能力”。其中,最为广泛接受的是Bachman提出的“交际语言能力”(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模型(图1)。

在Chomsky、Bachman等前人的基础上,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2001)在“语言多元化”(Plurilingualism)的理念下,研制了《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简称“CEFR”)。CEFR采取“基于行动”(Action⁃oriented Approach)的方法,提出了可用于具体测量的综合语言能力评估(Overall Language Proficiency)框架(图2)。

在CEFR(2001)中,综合语言能力通过语言使用(Language Use)和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两大部分体现(图2)。交际能力是语言使用的基础和工具箱。语言使用者通过调动交际能力完成各类语言活动。语言使用是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语言使用者的交际能力在完成语言活动和运用语言策略的过程中,得以不断地发展。

对比CEFR提出的四种交际活动(表1),可看出前三者均为单语场景,即仅涉及一种语言的表达、理解和互动,唯有“中介活动”有可能涉及两种语言。在这种交际活动中,对话者通常由于语言不同无法直接沟通,因此需要语言使用者充当中间人角色。需要说明的是,中介活动除口译和笔译外,还包含用单语概述和转述等拉近对话者之间距离的交际形式。此外,在这四种交际活动中,仅互动活动和中介活动需运用语言表达及理解等两种以上能力。鉴于中介活动涉及两种语言及双向互动,因此还要求语言使用者具备包含双语转换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

基于对CEFR框架的以上认识,根据口译活动的相应特征,可以在语言使用与交际能力的视角下厘清对语言能力的认识,从而找到口译与其他语言活动的关系定位。在语言使用方面,口译属于中介活动,口译过程涉及规划(如译前准备)、执行(如信息整理与记忆)、监控(如监听译语表达)、补救(如自我纠正)等各种交际策略。在交际能力方面,因纯语言能力是口译能力习得的基础,口译量表可借鉴我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研制工作中关于纯语言能力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口译量表主要关注综合语言能力框架下与口译相关的交际活动、策略能力,以及社会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在口译活动中的体现,并根据口译特征设定具体口译能力描述语参数框架,增加特有参数。

虽然我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的口译涉及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由于我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主要聚焦中国学习者和使用者的英语能力,因此口译量表默认汉语作为母语已达到稳定水平,不对其做详细探讨。

1.2 语言能力与口译能力

随着翻译学研究逐步发展,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翻译能力并不等同于语言能力,而是涉及语言、文化、策略、译者性情等多种因素在内的综合体,语言能力与口译能力相互关联,语言是口译的基础,但仅具备两种或以上语言能力并不能等同口译能力的全部要素。

至此,有必要辨析一个术语问题,即翻译学界所指的“语言能力”大多属于狭义的纯语言能力,而量表中所指的“语言能力”是广义的综合语言能力。根据图2,狭义的“纯语言能力”隶属关系为“交际能力⁃交际语言能力⁃纯语言能力”。

基于以上辨析可见,口译依然属于广义的综合语言能力范畴,其过程“不仅涉及译者对源语和目的语的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求译者具有将两种语言系统与另一种因素恰当联系的能力,即在两种语言间寻找对等转换的过程中,尽可能将积极影响因素最大化,将消极影响因素最小化”(Malmkoer 1998)。因此,口译能力应包含口译涉及的两种语言的交际语言能力(纯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以及口译策略能力,还应包含综合语言能力框架下所提到的百科知识、专业知识(口译)、心理能力(如动机、焦虑等)以及职业能力(如职业道德)。

2. 口译能力等级量表的构建设计

2.1 量表所关注的“口译”

英语教育与翻译教育中的“译”属于两个不同范畴(表2),量表关注的“口译”属于后者,即面向行业职业的翻译教育中的“口译”,涉及包含狭义的“纯语言能力”在内的综合语言能力各个方面,如口译能力表现、口译策略能力、典型口译特征等多项元素。

在英语教学与测试中,翻译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旨在考察或提高学生使用英语进行语言表达、语言理解,并开展互动活动的能力,汉语语言能力不在考察范围内。具体而言,以英语学、教、测中的口译为例,汉英口译主要考察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英汉口译主要考察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同理,英汉笔译主要考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而汉英则是英语写作表达能力。英语教育对其学习者无特殊起点要求,其学习、教学、测试都是单一语言导向。大学英语、英语专业中翻译课程的设置及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翻译学外语。因此,翻译仅仅作为一种教学测试的手段而非目的。翻译课程属于辅助性选修课程,注重语言转换的准确性,特别注重语法等具体语言知识。这些主要是针对学生纯语言能力的培养,虽有涉及翻译,但称不上翻译能力的培养,故不在口译量表研究范围内。

 

与英语教育相比,翻译专业注重双语能力,其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入门水平有一定要求。以翻译专业本科为例,开设翻译专业口译课程的前提是要求学生已具备相当英语及汉语能力基础。其课程设置从《口译入门》介绍口译职业开始,逐渐进入技能训练阶段(如《交替传译》、《专题口译》等),然后到综合能力训练阶段(如《口译观摩与赏析》、《模拟国际会议》、《口译工作坊》等),主要以“能够从事国际交流、语言服务、文化教育等领域工作的应用型翻译人才”为导向。

2.2 能力等级与口译模式

根据我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共9级)的主要用途设想,量表主要用于英语学习、教学和评测。口译量表的能力等级设计思路及用途与总量表基本一致。根据口译教学对语言能力的要求,等级5(即高职、非英语专业大一、非英语专业大二、英语专业大一)以下的目标群体无法达到口译教学对纯语言能力的起点要求。因此,参考目前外语类专业本科国家标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的教学要求、翻译专业本科(BTI)及MTI 的课程设置,并结合对英语/翻译专业学生及专业口译员的典型口译活动调查,初拟口译量表能力等级划分初步以等级5 作为起点,并将通过大规模调查对其证实或证伪。

2.3 口译能力等级量表的构建方案设计

研制中国英语口译能力等级量表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以一定的口译能力构念作为理论基础,也需要大量实证数据的支持;既需要征询专家和学者的经验,又要从教师、描述对象以及量表的预期使用者那里获得一手资料。量表不仅要对英语口译能力进行分级和描述,也要服务于教学和评估;初步制定的量表还需要进行效度验证以及建立与教学和评价的关联。

1)口译能力构念提出

国内外语言能力研究和口译研究为口译能力等级量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供参考的模型假说。课题组对国内外口译能力相关研究及参数模型进行梳理和辨析,归纳提炼出面向我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学、教、测的口译能力构念及其理论基础,并提出口译能力量表初步的分项描述框架和参数指标。

2)口译能力描述语库建设

建立描述语库是量表制定的基础,是量表制定与前人研究相结合的重要环节,需要来源多样化、描述规范化和分类科学化。口译能力描述语库建设包含描述语收集、编辑、规范化撰写、初步分类分级,入库等步骤。只有建立起客观、全面、准确的描述语库,才能进一步实施描述语分级并最终制定口译能力量表。建立描述语库是一个从量表受众和使用者中多方采集数据,经提炼、总结和修订而形成的过程。口译量表所要建立的描述语库旨在准确反映我国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的口译能力。

3)口译能力量表等级划分

口译能力等级划分过程是以现代心理测量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大样本广泛调查取得实证数据,借助计算机统计分析手段,并结合专家经验而实施的。在描述语库的基础上,量表通过实证数据验证,确定最终分级并形成口译能力等级量表,包含制定调查问卷、抽样、数据收集与分析等研究步骤,初步形成英语口译等级量表。

量表的研制需要在实际试用中修订和完善,目的在于明确量表在教学、考试、评价等一系列相关联的活动中适用性如何,等级的划分是否过细或过宽,各等级的描述语是否明晰以及量表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修订和完善的方法主要是对专家、一线教师、学生和其他用户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等。

3. 口译能力描述语参数框架

基于量表的构建方案设计,口译能力构念是量表的基础。纵观国内外翻译能力研究的发展可以发现,口译能力参数与构成研究主要来源于三个维度的研究:第一个维度是口译过程研究,主要包括口译模式的理论探讨以及针对口译活动中各子技能运用的实证研究;第二个维度为口译职业研究,主要是职业口译员及口译行业关于译员素质与能力的研究与探讨;第三个维度则是口译教学研究,主要以教学为取向,探讨如何培养合格的口译员,其中包括口译教学模式研究和口译能力发展的研究。口译能力相关文献显示,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仅限于提出口译能力的理论构成,但未经过实证数据验证其能力构成模型,亦尚未提出口译能力各子能力或各参数的重要性或具体量化比重,因此对翻译教学乃至外语教育的指导作用有限。

从口译测评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看,大部分研究主要探讨的是口译产品的评估,而对于口译能力评估的研究,并未通过实证研究验证评估方法的信度和效度。在语言测试领域,主要通过分数测量学生的语言能力,并且通过效度研究确定分数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学生的语言能力。反观翻译教学和口译研究领域,口译能力构念的量化工作缺失导致口译教学与测评的基础理念悬而未决。口译教师只能通过理论假设或自身经验大致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来开展教学;学生对自身的口译能力发展缺乏了解,找不到训练和提升的方向;口译测评也只能基于口译教师的经验,对学生口译能力和水平作主观判断。

因此,结合国内外学者关于口译能力的概念界定和参数构成、借鉴口译理论文献、教材、行业规范等文件,参考口译教学与实践相关数据及我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总体框架,口译量表课题组初拟了口译能力构成描述语参数框架(表3),并通过建立描述语库及大规模调查等方式进一步验证。根据我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总体框架,对目标语言能力描述的3条最基本的路径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活动和策略运用,在描述参数上主要通过典型语言特征、典型语言活动和典型语言策略3个方面体现。因此,制定口译能力等级量表框架时,除参考国内外口译能力构成参数的前人研究外,我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描述参数总体框架也是口译量表制定的重要依据。口译量表将主要通过口译活动中的口译能力表现、口译策略运用、口译活动所需知识,以及典型口译特征4个方面,对口译能力做具体描述。

在口译量表参数的拟定框架中(表3),口译能力表现是基于运用的方法从产品的视角就具体口译活动对口译能力进行描述或评价。口译作为一项认知任务,主要涉及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双向认知处理能力。基于口译认知过程的相关研究,口译教学与实践相关文献(如口译教材、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等)及数据(如译员访谈、行业调查),结合与语言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教育目标认知分类理论,口译量表课题组将认知能力分为三个方面:识别提取(包括识别源语、记忆、笔记、笔记识别等)、概括分析(包括辨析逻辑关系、辨析主次信息、信息筛选、推断、过滤、归纳等)以及重构产出(信息重组、语言组织与表达、语序调整等)。在此基础上,通过描述典型口译活动当中具体的任务表现来体现不同等级口译能力的具体差异。

   口译策略能力主要描述如何运用规划、执行、评估及补救等策略,合理分配认知资源,解决口译中所遇到问题。其中,规划主要指口译前规划(译前准备)及口译中规划(译中的预测推断和口译单位选择)所使用的策略;执行主要指口译过程中的策略,包括信息整理与记忆、译语表达监控以及明晰化(explication)等;评估指译员对译语信息准确性、完整性以及译语表达流畅性、得体性等方面的自我评估策略;补救则是指在口译过程中或口译结束后,基于自我评估,对已译部分的补救策略,主要包括修正现场错误、查询词典或网络资源以及咨询发言人或专家3个方面。

在知识部分,根据上文对口译能力构念的梳理,其中应涵盖双语知识、百科知识和口译专业知识等。根据我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制定的基本原则,口译量表是“基于运用的方法对语言能力进行科学的描述或评价,用明确、直观的描述语对语言能力各等级进行‘能做’(can⁃do)描述”(刘建达 2015),即量表关注的是知识的运用,而非对知识本体的描述。同理,口译能力中的双语知识和百科知识的运用是通过口译能力表现参数中的“能做”描述来体现。同时,为体现面向职业的口译活动特点,量表保留对口译基本概念和理论、口译实践的要求

和方法以及语言服务产业的基本运作机制和职业规范等口译专业知识的参数设置。

口译量表中的典型口译特征旨在使用具体参数描述口译产出。口译量表结合国内外口译行业规范质量参数、口译资格认证考试标准和口译教学机构评量标准,基于实证研究,认为口译产出可从交际、内容和形式3个方面进行评价(王巍巍 2013)。因此,口译量表拟从内容(信息准确性和完整性)、表达(流利度和得体性)以及交互(逻辑连贯性和沟通有效性)描述口译产出的语言特征,作为口译能力等级划分维度。

4. 结语

基于我国英语教学与翻译教学的现状,着眼于国家未来发展对翻译能力的要求,口译量表依据国内外语言教学、翻译教学和测试理论,界定口译能力在我王巍巍许艺穆雷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的口译能力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的定位。在量表语言运用模型的基础上,口译量表尝试提出能力描述参数初拟框架和构建思路,为各级各类英语教、学与测提供参照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