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观点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其他栏目 >> 评论观点 >> 正文

“学术会议就应该是纯学术性的”

发布时间:2015/12/08 17:59:04

举办高质量的学术会议是推动学科进步的重要力量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学术交流活动跨入繁荣期,每年举行的学术会议数以千计。许多学者坦言,参加学术会议尤其是高端学术会议对于了解领域前沿动态、拓宽学术视野具有很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但也有学者表示,与学术交流繁荣兴盛相伴随,一些学术会议“有研无讨”,形式主义严重;有的质量不高,会议偏离主题;更有些会议甚至成为年底突击花钱的工具。围绕让学术会议回归学术本身等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研讨催生思想火花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学术会议是百家争鸣、探求真理、发现和培养学术新人、维护学术尊严、推进学术进步的重要平台。成功的学术会议,可以解放思想、启迪心智、产生新思想的火花,甚至能影响学者未来的学术道路。”谈及参加学术会议的影响,年逾八旬的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衍柱感慨颇深。

回忆起20世纪80年代初,在天津南开大学召开的一场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李衍柱说,这场中心议题是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与美学文艺学建设问题的学术会议,不仅使他从个人迷信的迷梦中惊醒,而且影响了他后半生的学术道路。“深度的研讨使我感悟到:我们不是跪在历史巨人面前求生存,也不是躺在他们留下来的经典文本上面讨生活,而是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紧密结合新时代社会实践与艺术实践,进行探讨和研究,尽力发出点自己的新的声音。”李衍柱说道。

“借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可以了解别人的研究情况、涉及的题目与对象、研究的方法等。”作为一名青年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修建说,在同与会学者的交流中,能获得许多有益的学术信息。

近年来,学术交流活动日渐增多。甚至有学者这样描述自己当前的会议安排:“不是在参加学术会议,就是在参加学术会议的路上。”学术会议增多,难免泥沙俱下,原本严肃的学术会议逐渐偏离其本义。据天津大学一项专门针对经常参加学术会议的专家学者和学生的调查表明,仅有38.89%的被调查者对会议质量满意。

“会议经济”要不得

不久前,南方某地召开的一场关于当地古老族群文化生态发展的学术研讨会,让记者“印象深刻”。会议上午9点开幕,当地行政领导、高校领导、学院领导纷纷致辞讲话,开幕式结束时已经近11点。由于时间紧张,主旨报告结束后,主办方临时取消了提问交流环节。下午留给学者的研讨时间只有3个小时,而参加会议的学者多达120多人。“按资排辈”轮流发言后,很大一部分青年学者几乎连匆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都没有。此类学术会议只是乱象的“冰山一角”,发论文、拉关系、赚会费等学术会议怪象还有很多。

李衍柱告诉记者,他参加过上百次学术会议,其中多数质量较高,但确实存在名不副实的会议。有的虽然名之曰“学术研讨会”,实际主要时间是游山玩水;有的会议开会仅是形式,参会人员的心不在会上,往往是开幕式点点卯,领取会议赠品,然后就去走亲访友办私事;有的学术会议则成为一些“大人物”树山头、造舆论、包装自己“学术权威”形象的“舞台”。

谈及学术会议现状,武汉大学教授邱均平表示,有些主办方把学术会议变成赚钱工具,会议费收得很高;有些学会甚至“以会养会”,用会议费来维持学会运转;有些课题经费年中拨付,规定年底必须用完,学术会议成为突击花课题经费的工具。

李衍柱说,低质量“学术会议”失去了探索真理、百家争鸣的学术本色,弥漫着一种无原则吹捧的庸俗气。他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承办方和参会者思想上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意识;二是体制上将学术体制与行政体制融为一体。解决此类问题的对策,应从体制上加以根本解决。

学术自律很重要

近些年,记者参加了大大小小近百场学术会议,总的感觉是:会议品牌鱼龙混杂、质量良莠不齐。采访中,对于如何规范学术会议、如何让研讨会回归学术本身,学者们纷纷表达了观点和看法。

邱均平说,加强学术共同体自律十分重要。不论是会议主办方,还是参会代表,都应该端正会议态度。举办学术会议的目的是促进学术繁荣,拓宽成果知识交流,推动学科发展,而不应利用会议牟利。

在李衍柱看来,承办方和参会者应有明确的学术意识、问题意识、对话意识。李衍柱建议,学术会议应该充分发扬学术民主,会风正,无官气、庸俗气。

深圳大学青年教师徐法寅告诉记者,举办会议可以考虑多给青年学者机会,阐发青年一代学人的观点,借助讨论发现他们的不足,从而取得学术进步。这是我们这些青年学者的愿望。

李修建每年都会组织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他看来,高质量的学术研讨会与组织者关系甚大。办会目标应该明确,学术会议就应该是纯学术性的。此外,要统筹兼顾,注重议题设置和议程安排,严格把关论文质量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