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其他栏目 >> 新闻动态 >> 正文

精彩回顾(之五):第二届国际影视传播高峰论坛分论坛二

发布时间:2018/07/31 11:12:56

6月29日,第二届国际影视传播高峰论坛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白云山校区举行。在分论坛二上,来自天津体育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广西艺术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暨南大学、湖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州大学等高校的12位学者共同围绕“影视全球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研究”这一主题分别进行了发言。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电影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李苒副教授,以及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诸廉副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李峻岭主持本场分论坛。

分论坛二现场

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戴冲主任以《大侠、大师、大兵——新世纪中国商业电影中英雄形象流变探析及反思》为题开讲。他以时间为轴,通过《英雄》《叶问》和《战狼》3部电影的叙事分析来展现新世纪中国电影塑造英雄形象,并探析和反思了中国古代、近代以及现代英雄形象的流变。戴冲指出,从这三部电影中可以看出新世纪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塑造过于单一,偏向于男性英雄的塑造从而忽略了女性以及和平年代的建造者,电影中武力的彰显越来越强,而文明的感召力日渐式微。进而提出通过电影这种大众文化产品去构建中国形象,输出我们的价值观。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邱诗佳作了题为《好莱坞从中国学到了什么?——从<功夫熊猫>看中国武侠电影的国际化历程》的发言。她通过数据分析认为中国武侠电影是华语电影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本”。并以经典的《功夫熊猫》为例,认为其成功是大量借鉴了中国元素与中国文化。她认为,电影国际竞争力应避免“自我东方化”的倾向,且应在“人文”二字上多下功夫,走向人文武侠电影的新时代。同时应承认在受众定位、内容创新、市场运作、专业化水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并以我为主积极地向好莱坞及其他国家优秀的电影工业模式学习。

福建师范大学的学者赵敏的发言题目是《中国故事的“日常” 影像修辞建构》。她指出,“中国故事”的由于其意识形态性难以被在意识形态和文化上存在差异的观众所接受,所以“日常” 影像修辞和叙事建构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议题。她描述了当代中国日常影像的叙述历史,呈现了不同阶段日常影像和国家关系。同时还探讨了日常叙事和修辞建立起来的影像空间、国民性影像建构以及文化景观的建构三个国际形象构建方向。赵敏认为国家形象可以在日常叙事影像中找到栖身之处,国家叙事可以融进日常叙事当中,这是日常叙事对国家形象传播的建构空间。

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许婉华的发言题目是《中国影视对东盟受众传播的微型访谈调查研究》。她做了中国影视对东盟受众传播的微型访谈调查研究,从问卷访谈结果来看,东盟受众心中中国影像具有故事性、趣味性,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等优点,但情感表达比较暴力,特效差等缺点。该调查研究还调查了中国电影的影响以及中国电影在东南亚影视市场的占比。许婉华还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提出了相应传播策略以及对于受众的思考,认为通过互惠互利的跨文化交流能够促进更好的交流。

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刘晓静作了题为《国际传播中他叙对中国电影软实力资源的话语表述》的发言。她指出,传播中国故事的效果问题要看国际媒体、舆论的总体看法和倾向,而不能从我们自身的内部去看。电影作为一种资源,在软实力建设中都发挥了作用,但中国软实力提升更多的是出于政府能力,中国电影并没有被当做真正的软实力话语资源,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电影依靠资本收购、政府参与以及已实行他宣传对外进行输出,是一种“锐实力”,从而不被外国受众所接受与认可。因此,在传播中国故事上,我们应该改进传播策略与方法。

上海体育学院硕士周冉作了题为《新时代下体育电影与国家形象塑造---通过体育题材电影分析中国体育电影传播》发言。他以《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和《伯尔尼的奇迹》两部电影为例,讲述了体育电影与国家形象的关系、体育电影对国家形象传播效果的塑造、体育电影提升国家形象路径以及中国体育电影未来发展方向。周冉认为国家形象在电影中是隐性的可以通过体育人物进行间接塑造。比如《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表现了中国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而《伯尔尼的奇迹》让人们对日耳曼精神有了全新的了解。最后,他对中国体育电影的现状特征、发展方向、出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分论坛二学者发言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赵晓营的发言题目是《身体作为记忆的媒介:<幸存者——见证南京1937>的文化记忆与认同建构》。他以媒介文本中幸存者的身体作为媒介符号,利用了身体哲学和文化记忆理论,探讨纪录片中如何通过身体符号来构建文化记忆和认同。赵晓营在介绍主要内容时,提到要从语言,身体符号,象征角度三个角度关注身体,强调在视觉中把握人物情感,认为众人视觉逐渐麻木的时候,仍不可忘却南京大屠杀惨案。

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徐颖情的发言题目是《新媒介视域下大学生创业研究》,其中结合了两个当代比较热门话题,即新媒介,与大学生的创业研究。徐颖情分为背景,创客文化的形成,大学生创业群体的特征,三个部分进行演讲,其中肯定了新媒介推动大学生创业发展和创客文化形成,同时以罗振宇撤资当红papi酱和1200万合作为例,提出新媒介也会使大学生产生依赖性,且其速度过快将导致一系列恶果的产生。她说道,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应该了解如何去避免它的坏处、发扬它的优处,大学生创业才能够更好更全面地发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教授彭保良的发言题目是《论点击转发间的文本自我——以微信朋友圈为例》,关注微信的刷屏现象。他提到,现今符号泛滥,许多人已经不再追逐精英式文本阅读,在朋友圈中发送信息也根本不在意他人是否赞同自己观点,只图通过刷屏提高个人意识存在感,从文本和发送文本时采取的角色来体现自我意义。此外,彭教授把给人带来快乐的符号文本定义为一种游戏,认为由于当前物质化的社会之下,人类赖以生存的符号成为了获取利益的途径,且人类也成为传播机器的一部分,社交媒体使器官产生幻觉,符号对人产生反制,而朋友圈刷屏现象就是很好的例子。

上海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柴俊毅的发言题目是《技术与产业发展背景下多元体育文化传播思路——受众仪式感对体育传媒的促进与影响》。他分为五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是如何用受众仪式感促进体育文化传播,第二是技术与产业发展对体育传媒的发展概况,第三是培养体育传媒中的受众仪式感,第四是体育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塑造受众仪式感,第五是技术与发展对体育传媒的发展对策。他认为体育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具有仪式感的活动,具有文化传播属性,所有体育活动都向世人展示了这种即战术和赛程魅力,并将CCTV体坛风云人物与劳伦斯奖进行类比。最后表明了自身的观点,即尊重传媒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仪式感对于体育传媒的更好体现。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蒯光武的发言题目是《中山市公众号运营者对于中山市的城市意象》,从微观的角度探讨六家公众号小编对中山市的城市意象。他认为媒体人对城市的理解更加深刻和细致,透过他们的意象可以了解到比较丰富的城市形象,且区域形象是我们未来在国家形象方面的侧重点。关于研究设计方面,蒯教授提到他将双子塔作为构念,通过寻找一系列影像,请受访者为照片分类,对受访者进行访谈观察,最后形成共识地图,形成六位受访者对中山市城市意象最终的价值观。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周文萍的发言题目是《“非常”英雄与美国电影的种族文化秩序——论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功夫英雄形象》。她以李小龙的《龙争虎斗》,李连杰的《狼犬丹尼》《救世主》为例,与《007》作对比分析,阐述了关于美国电影里中国功夫英雄形象特征的研究发现,他认为,美国电影里中国功夫英雄都没有如西方人一般的正常形象,是受限制的,被边缘化的角色,而且好莱坞正是用这种方式让中国人保持着他者的地位。最后,周教授说道,虽然还没有能在美国电影里找到跟西方英雄形象平起平坐的中国功夫英雄角色,但我们应该主动突破,让美国人改观。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电影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院长李苒副教授对各位学者的发表进行了点评。她认为,赵晓营从身体符号的角度回顾1937年那段历史比较新颖。戴冲的发言内容很符合中国目前讲好中国故事的要求,非常有现实意义的。邱诗佳从《功夫熊猫》看中国武侠电影的国际化历程也比较详细,对乐器、背景设定非常细致的研究。许婉华做的中国影视对东盟受众传播的微型访谈调查研究非常好。李副教授还提到,我们讲影视国际传播更多地是考虑中国电影如何在国外被吸收,但很少考虑在外国电影中如何看到我们,周文萍的选题方向非常有意义。最后,李苒教授认为,我们一直在强调走出去、文化自信,但这不是一年半载能够完成的,整个国家的形象、以及国民形象都是需要每个人去塑造。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诸廉副教授也作了简要点评。她谈到,以上的每位发言者都是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机敏地寻找到了恰当的研究选题,但遗憾的是受现场发言时间限制的影响未能详尽展开探讨。她指出,本场分论坛的主题是“影视全球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研究”。既然要“讲好中国故事”,就要以此作为本场研究所探讨的核心,同时也是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讲好中国故事,是要讲好中国的好故事,更是对人类所面对的共同问题的解释,即当我们与不同国家、民族发生冲突矛盾的时候,如何用中国的文化作出让对方易于接受的解释,而不是一味的彰显我们自己的民族情感,这是对“文化自信”的误解。最后,她勉励在场的年轻学者,要多读传播学经典著作,同时关注新闻传播学科的前沿热点,在学术道路上时刻走在最前面。

全体与会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