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4-16日,第二届《外国语》翻译研究高层论坛暨全国“特色翻译教育探索”学术研讨会在绍兴文理学院成功召开。此次会议将由《外国语》编辑部主办,绍兴文理学院协办。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的四十余名界内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活动。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穆雷教授、云山杰出学者卢植教授和云山青年学者王华树博士应邀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的主题发言及自由论坛共设“特色翻译教育理论和理念”、“特色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与MTI教学”、“特色翻译教学方法和实践”三个主题,在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多所高校的12位发言人主题发言后,各位代表结合自身经历与研究专长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
会议现场
穆雷教授作为特邀嘉宾进行了题为“面向语言残障人士的服务类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发言,指出我国现有语言服务教育体系主要以服务健全人士的语言服务需求为主,尚未关注到语言残障人士的服务需求;现有语言服务类专业设置主要以语言教育、翻译(口笔译)为主,语言治疗与康复等关涉残障人士语言服务需求的专业开设较少。呼吁对残障人士的语言治疗与康复需求引起高度重视。
卢植教授发表了题为“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与教学启示”的演讲,指出认知翻译学代表了翻译科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方向,该学科专注于探索译者的认知特点、翻译能力,尤其是译者的认知神经机制,开辟出“译者研究”的新思路和新领域,从微观层次上探讨译者的智力结构、语言能力和翻译质量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强烈的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特质。翻译研究中运用认知科学的方法将极大地促进认知翻译学的研究进程,拓展翻译过程研究的疆域,催生实证性翻译研究领域内许多新的研究主题。
王华树博士进行了题为“语言服务视域下的MTI本地化(Localization)课程体系创新”的发言,通过对本地化企业实际需求与目前开设的本地化课程之间的观察和研究,发现语言服务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提出MTI本地化课程的设计新思路,构建了适应职业化时代发展需要的本地化课程体系,提高MTI学生的本地化专业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进而促进MTI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会代表合影
本次会议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球化的背景下,针对如何面对多样化的翻译人才需求,发挥各地区、各高校的特色和优势,调整翻译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各类、不同层次的翻译人才需求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于翻译研究和翻译教育的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