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著名海外华文文学作家及2006年度人民文学奖获得者张翎在北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带来题为“在严酷中芬芳自立——从《余震》到《劳燕》”的讲座,围绕自己的创作历程呈现了文学创作者的真实精神世界,向现场的文学爱好者及师生分享了创作经验。

张翎作讲座
真正的文学艺术家用文学的力量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传递生活的内涵与态度。张翎的文学创作是正秉承着这样的关怀。在《金山》的创作中,她采用了学者做学问的方式,一头扎进田野研究,做第一手采访资料。因而,在阅读《金山》时,读者可获得“巴尔扎克式”的启蒙。除此之外,她所创作品中的人物大都透着生命的韧性。如小说《劳燕》中的主人公阿燕在遭到日本人的强暴后,她先后结识的三个男人试图来拯救她,最后,却是阿燕拯救了他们三个。张翎认为,女人具备“水”的特质,能顺应一切艰难的处境。
《余震》是张翎代表作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根据小说《余震》改编的灾难巨片《唐山大地震》(冯小刚执导),获得了包括亚太电影节最佳影片和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在内的多个奖项。据张翎所言,《余震》的创作灵感源于她偶然看到的“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纪念杂志。这激发了她对伤痕的痛感记忆,促使她不断反思受灾人们的精神余震。“生活被刀锋利地劈开后不可能像被划过的水面般立刻合拢,了无痕迹。”张翎说道。
张翎的每一部作品上几乎都会有一个腰封,写着“电影《唐山大地震》原著作者“。诚然,《余震》是张翎作品出版生涯的转折,但非写作生涯的转折。张翎相信自己作品的生命力并期待自己小说的腰封上能写上《金山》或《劳燕》的作者。张翎认为,写作是一个自我满足的过程,也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张翎一直保持着创作和不断发现历史真相的热情,靠的是心里的一把火。“内心的力量像长明的火把,可以照到最后,而外界的力量是靠不住。每个人一定要有一个梦想,它使你的一生有意义。”她希望同学们心中也有这么一把火,并在自己的生命中不断燃烧。
张翎曾说过,虚构能力是作家的翅膀,写实能力是作家的脚,母语的汲养是作家的根,外文是作家第三只眼睛。写实能力帮助作家行走,虚构能力帮助作家飞翔,外文可以让作家看到本土文化和疆界之外更加广阔的世界。一个拥有脚、根、眼睛和翅膀的人是幸运的,也必将是了不起的。张翎鼓舞我校学子不可妄自菲薄,要利用好外语学习背景的优势,睁开自己的眼睛。

中文学院党委书记周东兰为张翎颁发创意写作导师聘书
附:主讲人简介
张翎,小说《余震》作家。著名海外华文文学作家,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优秀散文奖、2006年度人民文学奖获得者。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在加拿大的卡尔加利大学及美国的辛辛那提大学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和听力康复学硕士学位。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在海外写作发表,代表作有《劳燕》《余震》《金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