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您好,感谢您关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语言与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新闻 -> 正文

新闻

精彩回顾(之四):第二届国际影视传播高峰论坛分论坛一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8-07-29

6月29日,第二届国际影视传播高峰论坛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白云山校区举行。在分论坛一上,来自华侨大学华文学院、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澳门科技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扬州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的14位学者共同围绕“影视全球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研究”这一主题分别进行了发言。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理论研究部副主任谭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石嵩进行了精彩点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全燕教授主持本场分论坛。

分论坛一现场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硕士生杨晨仪的发言题目是《<天将雄狮>中“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陷阱》。她通过对比影片中修筑雁门关和唱军歌两处情节中中西双方的表现,论述了汉朝时期丝绸之路上发生的中西纠葛与价值观的碰撞是话题共存和世界主义、全球化时代的投射。在谈及个人英雄与自然人性经营视角时,她提出,传统封建等级制社会的精英意识与全球化时代个人主义的经营意识遥相呼应,这表达的是愚民需要精英启蒙思想。杨晨仪还指出,影片中汉朝政府始终作为一个他者呈现出负面形象。她认为,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传统文化与西方价值观的关系,识别普世价值的陷阱,才能成为文化领导者。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褚金勇因故未能出席,其委托平顶山学院的常民强副教授就《“承认的焦虑”: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从电影<战狼2>的海外冷遇谈起》这一题目代为发言。在发言中,常民强谈到了《战狼2》在国内市场叫好叫座而在国外市场水火两重天这一落差的原因,一是文化的冲突,二是传播的秩序问题,三是新媒体语境下生产传播的不足。他还提到,要反思票房的真实性,在树立文化自信的同时,应该抱持和而不同的心态,以跨文化思维和谐相处,提升品质。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教授、新闻系主任刘丹凌的发言题目是《本土化与软化:中国形象故事的文化逻辑》。她认为,中国形象故事的讲述和传播从一开始就遭遇现代民族国家融入全球化发展框架的困境和焦虑,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运用本土化逻辑和软化逻辑,本土化逻辑即返回中国的场域,确立中国在形象故事讲述当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持续、多元、生动的真实形象故事来化解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扭曲,同时在内容和内涵上建立一套故事标准;软化逻辑即柔性的表达和分层的传播,设计出凸显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的形象词典,通过形象故事本身征服受众,并构建一个多层次的传播体系,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专业媒体和自媒体等。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陈文杰作了题为《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现状》的发言,围绕内容创作和制作主体等方面梳理出近年来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整体情况,总结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趋势,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纪录片的海外传播献言献策。她指出,要进行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选择更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纪录片和更加国际化的语言,同时加强优秀的专业译制人才的培养,强化中外合作和海外平台的推广,拓宽海外影视传播交流渠道。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盖琪的发言题目为《中国影视艺术“大国叙事”的成绩与症候》。她认为,大国叙事是一种符合当下民族国家情感结构的中国故事,其文本中的国家应该是一个积极在场的行为或价值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全球化时代的大国叙事是国族认同建构和国家形象传播进入了定位更明确、策略更明细的阶段,要满足我们对于国家形象传播和国土认同建构的需求,就必须在大国叙事中妥善处理两对关系,一是民主国家立场和世界主义立场的关系,二是民族文化价值和普世文明价值的关系。

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王浚丞的发言题目是《新时期电视纪录片如何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以<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为例》。在发言中,他阐述了对外讲什么、谁来讲、怎么讲、如何讲好等几个问题。王浚丞谈到,选择中国故事,标准之一是故事要面向大众,并具备一定的国际关注度和国际流行度,标准之二是故事不能太难讲,否则在相互交流中容易造成误解,标准之三是故事要具有时代性。他认为,影视作品比较适合作为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载体,包括纪录电影和电视纪录片,要讲好中国故事,可以把重心放在电视纪录片上,把握好时机加以传播。

四川外国语大学广播电视编导系主任丁钟的发言题目是《西方危机与东方威胁:国家形象的“他者化”建构——以德国明镜周刊对华封面报道为例》。在发言中,丁钟谈到,德国明镜周刊在描绘中国的政治维度上把中国形容成一个在不断发展的尖锐的负面形象,在经济纬度上把中国形容成极具侵略性的形象,在外交维度上“威胁”一词被提到次数最多。他认为西方的媒体形象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中国形象原因有四,第一是国别的区隔。西方媒体站在维护本国的核心立场,保护自身国家的核心利益。第二是中西隔阂。在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上和民族价值观的优越感上有不同。第三是文化差异。西方与中国的社会文化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第四是经营压力。西方的主流媒体大部分是私营媒体,因此他们需要冲突性刺激性和戏剧性的新闻来吸引读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范平凡的发言题目是《从中韩关系看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的中国形象构建》。范平凡谈到,《超级中国》通过发展的框架和强权的框架来展现中国形象。她将整个中国形象的构建的依据置于中韩关系的视角下,通过站在中韩关系双方的视角和单独站在韩国国情的角度两个方面来分析为何会塑造“强权的中国”和“发展的中国”两个形象。最后她指出,异国形象的构建摆脱不了他国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影响,所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在于如何把常态的中国展现给大家,这是我们后面可以改进和思考的地方。

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霆的发言题目是《基于讲好中国故事的中国影像海外传播问题探析》。张霆谈到,面对我们中国向海外传播现状不理想的现实,中国影像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以及如何向海外传播方面,需要确立自己的基本遵循。他认为不理想的现实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海外创收有待提高,第二是社会影响方面有待提升。因此,他提出四个方面的应对举措。第一、要讲好的中国故事,故事要有价值有意义,能够打动人;第二、将中国故事讲好;第三、推进海外传播渠道的建设;第四、要强化收益分享。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王晓莹的发言题目是《跨文化语境下中国电影叙事策略分析---以影片长城为例》。王晓莹指出,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软实力,最重要的就是降低文化传播场域的文化折扣,传受双方重叠的经验范围越多,信息交流和沟通的效果就越好。电影叙事和传播所要解决的都是这个问题。趋势是跨文化传播的基础,趋势就是故事结构技巧和视听语言的安排,他们背后所传达的是彼此社会所奉行的生活经验和主流的价值取向。她还提到,叙事是讲故事的人主观上的表达,而传播是听故事的人对于故事表达的主观解构,而当用户是不同文化场地的受众时,其国际化表达就成了一个重点和难点。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生臧金英的发言题目是《平衡与反思:国际传播视域下中国电影产业的商业景观、产业路径》。臧金英指出,此题目主要是源于当下中国电影走出的概念。我们应该做好国际传播中的中国表达,并且能够合理借鉴西方电影产业化,形成国际传播中的中国国事。她从三个概念出发,第一是有关于新女性电影概念和完片担保从国际传播中间的这样三个概念,并且形成中国的商业景观,最后提出了产业化的路径;第二是具体分析中国电影产业在新的语境之下的三种商业景观;第三是中国电影产业国际化产业路径的畅想。最后她提出,希望中国的电影产业能够在国际经验还有国际模式当中,利用资本的力量来完成更多中国电影的表达。

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生何娟的发言题目是《文化综艺类节目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家国情怀”在<国家宝藏>上的叙事呈现为例》。何娟认为,《国家宝藏》在叙述的符号采用上紧紧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从文物的前世故事上进行塑造。她认为,如果将文化元素与节目相结合,展现传统中华文化,同时也与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无缝对接,通过文化产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塑造中国人民集体文化认同的同时,也能够塑造和传播中国国家形象。最后她提出,文化综艺节目的投入产出的内容形式和内容同质化需要进行思考以及改进,节目的可持续化生产以及如何更好地传播中国形象都值得我们思考。

评议人谭政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理论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电影家协会青联主席、《电影艺术》编辑部副主任谭政对六位学者的发言分别作出点评。针对王晓平、杨晨仪的发言,他建议通过中西类似影片的比较,深入思考,学习他们在文化叙事中所采取的策略。对于陈文杰的文章,他指出,对当前纪录片的传播障碍或困境加以探讨会使文章更为厚重,加入具体数据,能使文章更加扎实。此外,谭政还提醒学者们,要注意一些具有多种观点的概念的恰当表达。

评议人石嵩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石嵩认为,丁钟老师可以顺着已有的研究方法,以影视中国电影为关键词,用更贴近影视国际传播的全新的研究路径。他希望范平凡同学能够以所掌握的外语优势韩语要深入的了解在韩国在韩语境中对中国电影的一种接受。他提到,张霆副教授和臧金英博士这两位研究者所做的研究非常有相似性和互补性,可以再顺着各自的研究路径更深化更细化。他也希望王晓莹同学在后续的研究中能够解决文化传播场域的文化折扣降低与确保传播主体的文化主体性的关系问题。对于何娟的研究,他提出要深入联系《国家宝藏》家国情怀所构造的国家形象如何能够更好地走出去、代表我们的架构形象走向国际。

与会全体人员合影

Copyright © 2014 语言与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 电话:(020)86318925      邮编:510420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北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