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观点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其他栏目 >> 评论观点 >> 正文

粤港澳大湾区180所高校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

发布时间:2018/07/16 09:50:14

“粤港澳大湾区现在有高等学校180所。广东高等教育体量庞大,拥有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当前三地高等教育面临良好的合作发展机遇”。14日,第六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举办,专家共同探讨“新时代、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对话现场,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成热议话题。

需要推进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邢锋在开幕式主旨演讲上介绍,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事关国家及湾区发展整体战略,需要集聚各方力量和资源高位推进,更需要三地紧密协同、务实合作,积极探索三地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模式,惠及湾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人民福祉增长。

他指出,推进湾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需要扎根中国大地,瞄准世界前沿;需要夯实湾区基础教育根基,打造全球优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基地;需要打造湾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新高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需要建设更具辐射力和带动力的高等教育体系,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能力水平提升;需要推进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要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世界区域性高等教育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现在有高等学校180所,在全球排名50名、70名的高校分别有4所、5所,澳门旅游专业学科水平也是高居全球和亚洲的前列。广东高等教育体量庞大,拥有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应该说当前三地高等教育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在现场,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明研究员提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是打造国际一流湾区的关键推动力,是打造国际化人才高地,深度参与全球化竞争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也是提升高等教育自身国际竞争力、建设世界区域性高等教育中心的战略选择。

他表示,要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打造成世界区域性高等教育中心。具体看,世界一流大学的数量能够显著增加;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能够显著提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能够显著提升;高校服务经济产业发展的能力能够显著增强。

“三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要围绕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人才需求来统筹布局。”汪明认为,在具体推动过程中,要形成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协同推进。同时要以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为原则,坚持先易后难、重点突破,要完善制度保障,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办学、教师学生流动、实验室开放合用等。“涉及到办学、招生、资格互认、学分互认、科研经费使用、人员往来等问题,可能需要从体制机制角度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专家热议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

“广东缺乏大型科技创新龙头企业,香港制造业面临空心化严重,三地各有优势、各有不足,产学研一体化要致力于补短板。”汕头大学校长姜虹教授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要坚持引领的协同创新模式,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湾区创新人才高地,打破粤港澳三地体制性障碍,激发产学研一体化主体活力。

谈及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姜虹直言:“既要有所行动,也不要心急。要有全方位的整体设计和思考。”她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为例,提出“如果学生毕业去开披萨店,那不能叫创新创业,我们需要鼓励的是带有更高科技含量的创业。”

岭南师范学院副院长黄崴教授则认为,要借鉴欧盟的高等教育经验,建立资历架构质量保障体系,打通学习结果互认通道,完善学分累计与转化机制,建立政府参与主导的多元协同参与机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卢晓中建议,以深化产教融合机制为抓手,以高质量的知识技术资源为中心,依赖政策推动平台建设,构建以高校群—产业为主导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

香港科技大学公共政策主任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吴逊则表示,融合可以跳出高等学校主体,如企业等也可积极参与。他认为,高校在国际创新中心建设中要积极利用高校独特的优势,减少创业者、政府、企业等交流的瓶颈,建立开放性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人才,利用跨学科优势实现专项研究新突破。

文章转自“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