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其他栏目 >> 新闻动态 >> 正文

精彩回顾(之七):第二届国际影视传播高峰论坛分论坛四

发布时间:2018/08/07 23:55:02

6月29日,第二届国际影视传播高峰论坛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白云山校区举行。在分论坛四上,来自浙江师范大学、中国计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东韶关学院、北京电影学院、浙江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西师范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的12位学者共同围绕“全球影视创作、经营与市场研究”这一主题分别进行了发言。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的蔡盈洲教授,以及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原副院长段京肃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中国网新闻中心原总监李东先生主持本场分论坛。

分论坛四现场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硕士生潘路路的发言题目是《消费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纪录片结构——以纪录片〈大明宫〉为例》。他谈到,纪录片《大明宫》将原本的历史故事进行片段化的筛选,在片段化过程中,它将原本复杂的历史故事发生的原因简单地解构为一个个体的欲望。在他看来,纪录片中真人化扮演最大的用处就是产生一个戏剧化的情境,将本身枯燥的历史文本转化为强大的观众收视黏性。在现今的社会结构中,消费文化占主导地位,枯燥的文本对于受众不再具备吸引力,取而代之的是对趣味性的追求。

中国计量大学副教授周逢年的发言题目是《<铿锵三人行>片头设计的文化表征》。他谈到,凤凰卫视的《铿锵三人行》,其片头设计自开播以来共经历了4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各有特色,而这四个阶段片头的设计,反映出的是不同的权利的力量。片头实际也是一种节目的仪式。《锵锵三人行》片头设计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个重新的设计,从表现上看,似乎是一个视觉形象的表达。但是从内在的角度来说,实际上是一种话语权的表达,是塑造新的世界秩序和权力关系,达成了当下的某种社会意义。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副教授周华的发言题目是《〈中国艺考〉节目的叙事及产业研究》。他重点介绍了做《中国艺考》这个节目制作的初衷,即把中国的艺术教育考试放大到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想用这档艺术节目去讲一个叫中国艺术教育的美誉故事。他讲述了这档节目的具体运作流程及产业化发展前景,并播放了相关的宣传片,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其中,将节目做的越来越大。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张逸的研究选题是《中国影视作品内中国传统舞蹈创作研究》,由其学生代为发言。发言重点介绍了关于中国影视作品内中国传统舞蹈创作的研究内容,以及二度创作的意义所在。张逸老师的研究认为,要使整个影视作品中的传统舞蹈的创作更加的具体合理,使舞蹈演员的表演更加具有感染力与艺术表现力,一是要取得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二是要取得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统一。

广东韶关学院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系讲师李立煊的发言题目是《媒介融合下地方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分析---以韶关学院为例》。他认为,地方高校的在教学资源、设备资源以及人才资源等方面都有一些限制,导致二本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难度大于一本院校。他进一步总结出了多个方面的原因,并提出可以进行一些教学创新实践及设置小学期,积极推动地方高校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的传媒人才培养创新发展。

北京电影学院施嘉敏同学的发言题目是《新西兰电影产业崛起——好莱坞电影的新西兰制》。他在发言中分享了新西兰的电影产业制度和对中国的一些借鉴意义,还重点介绍了新西兰的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策略。他认为,中国应该加大对电影行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电影产业的扶持方式,并且希望中国能够提高政府在合拍片中的话语权,让中国在合拍片中吸取到更多的制作经验。

现场学者发言

浙江大学的博士生胡颢琛的发言题目是《古装影视剧与古琴艺术传播》。她谈到,现在的古琴艺术主要借助古装影视剧来传播。古琴作为古代艺术中一种阶层化的艺术形式,通过影视剧这样一种大众的形式,是否已经实现了去阶层化?通过影视剧的传播,会给大众造成一种古琴是很高深的艺术、十分有文化底蕴的印象,所以很多古琴学习者的初衷还是因为觉得古琴是一种身份和智慧的象征。因此,影视剧的传播还是要进一步实现古琴艺术的去阶层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系罗良清教授的发言题目是《英雄的重塑与新时代青年成长故事的影像书写---以当代军旅青春剧为例》。他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展开讨论,分别是研究问题的缘起、英雄的青年成长故事分类及其它符号的解读、符号解读过程中如何实现认同,以及当下相关题材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他认为,青春军旅剧不属于青春偶像剧的一种类型,英雄代表崇高的美学,而偶像代表着一种流行的意味。他认为,当下的军旅剧或者青春剧的书写,应该还是要坚持主旋律的呈现,而不是过多地向偶像剧靠拢。

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一级编导陈秋凌的发言题目是《浅析张爱玲文学作品影视化的创作规律》。她提到,影视作品改编已经成为了一个很大的市场,从港台到大陆,现在国内的影视作品改编是一个很宝贵的资源库。张爱玲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得到大家的青睐,这其中更多的是对女性题材的关注。她提出,国内的电影应该反思当下充斥的讲述成功、金钱、欲望的体裁,更多地去讲一些小人物的故事,这样才能够形成全球化传播的态势,提升国家的影视传播实力。

中国政法大学中文教研室主任董燕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从秋菊的困惑与山杠爷的悲剧看乡土社会的礼法冲突》。她谈到,《秋菊打官司》和《被告山杠爷》虽然都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电影,但它们反映出来的包括礼治与法治之间的冲突等方面的问题,在今天来看也还很有讨论价值。她从法治观念的萌芽和困境、礼治观念的根深蒂固、礼治和法治的冲突以及两者整合的可能性等方面,对两部电影作品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她指出,既不能全盘接受西方法治,也不能全盘否定我们自己的礼治秩序,在这个意义上看,加强对法制影视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

上海戏剧学院媒介研究中心副主任沙扬的发言题目是《高校影视专业国际化教学经验研析》。她在发言中介绍了上海戏剧学院和三所海外高校展开合作,这些高校分别是瑞典电影学院、瑞士苏黎世大学,以及蒙古国国立文化艺术大学,合作内容主要为组织跨国学生团队组合拍摄短片,并且将短片安排在上海纪录片频道、瑞典国家广播台,以及瑞士电影节进行播出和展映。她提到,这一合作不仅带来影视教学交流的专业平台,还给上海戏剧学院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思考和提升。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杨盈龙的发言题目是《IP电影的跨媒介叙事探索与故事世界建构》。在发言中,她提到了这篇研究缘起于自己进行博士课题研究时关注的粉丝文化,以及由此涉猎到的相关文献著作。她谈到,现在国外把漫威对于宇宙世界的跨媒介叙事结合,而联合在一起的漫威电影其实就是一种跨媒介的叙事。她提到,研究的两个主要问题是:IP电影和跨媒介叙事的空间叙事到底是什么?跨媒介叙事中的重复性改编对中国的IP电影产业有何借鉴意义?最后,她就跨媒介叙事视角下IP电影应该采取怎样的叙事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提出要加强IP文本之间的互补。

评议人蔡盈洲

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的蔡盈洲教授首先对以上的发言做了精彩点评。他谈到,以上众多发言学者的研究成果丰硕、各具特色。其中,他建议周逢年老师对《锵锵三人行》片头设计文化表征的研究还要注意其蒙太奇的运动特征;周华老师研究的《中国艺考》节目,其定位是艺术公开课,非常有价值;潘璐璐同学的研究所关注的消费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纪录片结构具有一定的深度;张逸老师的研究举了孔雀公主的案例,这在中国传统舞蹈中是非常具有独特性的中国符号;宋雁蓉老师与其学生一起做的对新西兰电影的分析,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胡颢琛博士的古琴艺术传播研究认为古琴艺术没有去阶层化,这个结论很有意思;对罗良清老师的研究,他谈到当前网络的过度娱乐化,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于陈秋凌老师的研究,他认为对女性题材的关注和从小角度出发促进社会关注的问题,是研究探讨的主要创作规律;杨盈龙博士对中国IP电影的困境如何解决进行的探讨非常有价值;董燕老师对《秋菊打官司》《被告山杠爷》两部电影的探讨揭示了中国当代法制建设深层次的问题;沙扬老师和李立煊老师探讨的都是影视教育方面的问题,对于他个人非常有启发。

评议人段京肃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原副院长段京肃教授在点评中谈到,以上发言的十几篇论文可以分成四类,分别是研究型论文、实践型论文、感觉型论文,以及方案型论文。其中,多篇论文均对二度创作有所提及,无论是现实的体裁还是历史的体裁,当它们从传统的文本转化为影视作品的时候,都毫无疑问会经历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再创作的成功与否,对于原作者的理解,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认为,一些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拍摄的新版本之所以没有获得成功,关键就在于二度创作的失败。此外,他也对下午发言的论文提出了3点建议:一是不要把应该出现在教科书里面的内容写在学术论文当中;二是加强逻辑思维训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形象思维的层面上;三是在做学术研究过程中,要讲究证据;四是学会运用学术研究过程当中的理论,熟练掌握效果理论,使问题分析更加深入。

全体与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