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其他栏目 >> 新闻动态 >> 正文

精彩回顾(之二):第二届国际影视传播高峰论坛嘉宾演讲

发布时间:2018/07/18 22:45:28

6月29日,第二届国际影视传播高峰论坛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白云山校区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联合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省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广州国际城市创新传播研究中心联合承办。来自国内外的近200位学界、业界专家学者共同围绕“新时代·新故事·新影像·新传播”这一主题展开学术研讨与交流。

在第二阶段的嘉宾演讲环节中,来自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创作研究部、北京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5位嘉宾分别进行了发言,中国传媒大学科研处处长隋岩教授,以及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理论研究部副主任谭政教授分别作了精彩点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陈正辉主持本阶段嘉宾演讲环节。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创作研究部

刘浩东研究员进行发言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创作研究部刘浩东研究员在演讲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讲中国的发展,因为整个国际知识体系是在西方话语权之下建构起来的,而中国的发展是沿着自己的道路在发展,要把握好中国发展故事的特殊性;另一个则是运用好电影这个因素来讲好中国故事,因为电影本身就是在讲故事。他谈到,电影产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解决文化折扣的问题,让电影产品带着更广泛消费的可能。中国现在完全进入了工业化时代,票房也马上要赶上美国的电影市场,而且比较起来,美国的市场基本是饱和的,中国则是快速增长。他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从电影的角度来说,就是发展好中国的类型片,通过这些类型片把中国的故事讲出去,这是中国电影人面临的最大的困境。中国电影关键的痛点在于还没有形成一个不断持续发展的具有恒定规律的流行文化。

北京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姜飞教授进行发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姜飞教授在发言中对中国的国际传播作了历史回顾和对未来的前瞻。他指出,国际传播的新时代需要从传播的技术、传媒产业的变迁、文化政策,还有国际传播理论来逐一地进行界定。他谈到,传媒产业原先的生存是靠卖信息,到后来变成卖版面、卖广告。到了今天,大数据挖掘越发流行,由原先的一次出售、二次出售,到现在的N次出售,数据挖掘已经更新了原先的传媒产业经营的对象。全球的文化政策以及国际传播从原先的分离,到后来的一个融合,再到现在出现了一个后全球化、后真相的时代。现在的中国、印度、俄罗斯是世界传媒市场上国际传播格局再平衡的新元素和新动向,这是我们从事国际传播需要考虑的一个语境。姜飞教授进一步指出,界定国际传播新时代从微观角度看,需要考虑用户、平台、资本,其中“用户”是看我们这个时代的用户去哪了,“平台”是要考虑到频道由原先的传统媒体、主流媒体,转向创新性终端,“资本”则是要关注传媒的投资方。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

麻争旗教授进行发言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麻争旗教授就国际传播过程中的语言和文化的影响、传播的效果作了发言。他谈到,影视作品包含着审美气息,也包含着文化气息,所以对于影视作品的翻译来说,要解决好审美气息和文化气息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就面临着双重的挑战。要达到双赢,两方都取得好的效果,就要有一种跨文化的意识、跨文化的能力。翻译的过程属于语言重构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修辞重构的过程,把话再说一遍。电影都有一段一段的对话,看似不起眼,但都包含着审美气息和文化气息。他通过视频片段举例的方式,生动地说明了在影视作品翻译的过程中,要融入跨文化意识,并考虑到文化信誉的问题,实现跨文化语言的良好转化。最后,麻争旗教授以一副别出心裁的对联结束了发言:讲好中国故事,上联是“讲好听好文化意识”,下联是“入耳动心四方愉馨”。讲好宜动心,文化传四方,艺术透民心。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原副院长

余克光教授进行发言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原副院长余克光教授的发言主要谈了当代中国影视及其国际传播的使命、困境及出路。首先,他谈到了当前中国国际传播面临的现实困境。他指出,中国的对外形象如今遇到严峻的国际形势。在经济全球化、媒介网络化的过程当中,中外的交流变得更多了,却也使中国对外形象中一些负面的东西被国外更加熟知,国外的对华不友好举动,实际上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以及我们普通中国人的利益。他指出,新时期的中国影视国际传播有三大使命,分别是精神与话语的构建、产业的转型和竞争、文化传承和对外和弘扬。而要推进中国的影视业发展,在制度层面要深化三大领域改革,分别是管理体制、产业制度和专业体系。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於贤德教授进行发言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於贤德教授在发言中重点强调,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认真关注受众心理。他谈到,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有人听、听得懂,其次,讲好中国故事,应该是符合全人类文明进度;第三,讲好中国故事,不但能够达到接受者对中国情况的了解,要引起他们的共鸣。而要达到这三方面的要求,就要以平等交流为出发点。所谓跨文化传播,跨的不仅仅是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更重要的就是民族的文化的篱笆或者围栏。这个过程当中,任何一个民族既有自我文化隔离的机制,又有向外突破、向外探究的要求。讲好中国故事,从跨文化传播角度来看,就是要了解人家,特别是对我们政治上抵制比较大的,矛盾比较尖锐的国家。总而言之,要讲好中国故事,文化传播工作者就要坚持平等交流,关注受众细分,自觉地尊重受众,高质量的完成对外传播的行为。

论坛现场

在点评环节中,中国传媒大学科研处处长隋岩教授谈到,刘浩东老师很敏感地注意到的电影的类型化的叙事,电影的类型化全球化的一个趋势,他非常认同;姜飞教授让我们了解到,庞大的数据对我们的生活、生活选择、专业、课程、专业设置产生了非常大的颠覆,也让我们感受到以后的路越来越艰难;余克光教授在讲国际传播中有很多忧虑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其实还有利益,不仅有金钱的诱惑、政治的引领、军事的保障,还有最高层次的文化的渗透;麻争旗教授点出了国际传播中最大的问题其实是语言的问题,有精确和准确的问题、文化差异的问题、语境的问题,麻教授都用例子作了生动的诠释;於贤德教授的发言则传递了在国际传播中,对受众心理的关怀是最终极的目标。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理论研究部副主任谭政点评道,刘浩东老师从类型趋势的宏大叙事对当前的中国电影提出了分析,尤其是从概念到全球市场的一些专业数据做了认真的比较;姜飞教授从宏观方面的传播理念、传播技术、传媒产业、文化渗透、国际传播理论,到微观的用户、平台、资本前沿,介绍了当前新时代的传播理论,存在着哪些升级换代,研究对象应该要怎么深入下去;麻争旗教授从微观的角度,特别是运用一些非常风趣的语言,让现场听者轻松愉悦之余,了解到影视作品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余克光教授的演讲从理论到每个层面都准备的非常充分,他表示特别希望能听到使命的路径的部分,包括文化的建构、产业转型竞争、文化传承等,但由于时间有限未能完全展开;於贤德教授从受众心理的角度出发,呼应了前面嘉宾提到的类型叙事的部分,要注意受众的文化、习惯等,提升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与会全体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