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交流合作 >> 专题讲座 >> 正文

讲座报道:珠江学者黄忠廉开讲:机译“吃人”与人译的“突围”

发布时间:2017/04/28 15:13:18

在机器翻译广泛应用的今天,人译的功能与地位受到强烈冲击,机译会最终取代人译吗?译者的出路何在?如何突围?4月27日下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外二级教授黄忠廉在北校区九教丝纺讲堂为来自省内外各高校的教师及学者作了题为:机译“吃人”与人译的“突围”讲座。

黄忠廉探讨人译与机译关系

黄忠廉一开始就抛出“机译真吃人?”的疑问,他提到机器翻译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替代作用不断显现,引起了翻译界的恐慌,笔译、同传的“饭碗”遭到挤兑,但他坚定地发出学者应“处惊不变,处变不惊”的声音。黄忠廉首先通过比对百度、谷歌、有道三种广泛应用的机器翻译工具的翻译,展示了机译的强大功能,但同时也暴露了与人译的差距。他指出,“比较机译与人译的优劣,可以期待机译的愿景,与人译的远景。”

随后,他从历史角度概述了机译的三次发展,从基于规则的机译系统,到类似于电子词典的基于统计的机译系统,再发展到近似人译的,模拟人脑的基于神经网络的机译系统,分析了当下机译的优缺点,指出汉语的经济性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他在详述机译的优势诸如:性价比高、可译性强、不断超越自我、译之不倦之余,也指出了机译的困惑:“机译的对象受限,原理过于简单且耗资巨大,重形不动情义等都是机译的劣势,而这些劣势恰恰证明了人译的不可或缺。”他提出,机译不会吃掉人译,而是为其添翼,二者可共赢天下。山高人为峰,机译永不如人译,揭不开人脑的奥秘,机译就不可能替代人译。

由此,他总结道人译的突围应该向更专业化、文化性方面寻找出路。文化领域人译具有不可替代性,人文性也越发重要和必要,在机译多能的今天,人译就应更“专”。他还提出人译突围的另两条路径,即力求译全世界与全译变译并举。最后,他向现场教师学者肯定:“真正‘武装带机器’,不必另谋职业,而是另辟路径,拓展技能,把翻译做得更精,更准,更魅。”

讲座现场

本期讲座为广东省珠江学者讲坛系列之一,由省教育厅与我校教师发展中心联合举办,分主会场与直播会场进行,我校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孙远雷主持。

附:

珠江学者讲坛是省教育厅与高校联合举办,拓展高校广大教师学术视野、启迪科学思维的重要学术活动,是全省高校有效共享高层次人才资源、发挥群体智力优势、创新中青年教师培养方式的品牌系列活动。

主讲人简介:

黄忠廉,1965年生于湖北兴山,博士,二级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协作导师。翻译理论家,变译理论创始人,科学翻译学、应用翻译学创建者。专攻翻译学、汉译语言和汉外对比。

主持国家社科项目4项,部级6项,出版学术著译作26部,主编丛书3套,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两次连任黑龙江省“龙江学者”特聘教授,系黑龙江“文化名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学科组副组长。获第六届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