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交流合作 >> 专题讲座 >> 正文

讲座预告: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云山翻译学术沙龙”系列正式拉开序幕

发布时间:2017/03/22 15:45:45

2017年3月20日下午2点,由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亚太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团队策划的“云山翻译学术沙龙”系列讲座在广外北校区六教B108讲学厅正式拉开序幕。本学期的“云山翻译学术沙龙”将推出八次讲座,从跨学科角度探讨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的深层次问题。

为“云山翻译学术沙龙”做第一讲的是李文婕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青年学者,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博士,英国莱斯特大学访问学者。李文婕博士先后出版专(译)著 2部,主持丹麦玛格丽特二世研究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曾在Orbis Litterarum(A&HCI期刊)等学术期刊及John Benjamins出版社Benjamins Translation Library系列丛书发表论文。李文婕博士还获得丹麦政府刚刚颁发的2017年安徒生奖,是继林桦和石琴娥后,第三位获得安徒生奖的中国人。

云山翻译学术沙龙第1期主讲:李文婕博士

李文婕博士的演讲题目是“译者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走出去’的早期经验——以叶君健的中国现代文学外译为例”。她运用“文化自觉”概念分析叶君健外译活动,指出其取得成功的内在规律,希望能为当下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借鉴和参考。在简要介绍叶君健作为多语文学作者、英文期刊的创刊兼主编、译者等多重身份以及他的主要外译作品之后,李文婕博士从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两方面深入分析了叶君健翻译活动中体现的文化自觉及其对他文学外译活动产生的影响。李博士指出,作为一个强势的译者和翻译赞助人,叶君健在《春蚕》英译本中采取的既有忠实又有背叛的双重策略正是源于他为了争取西方读者以宣传中国抗战、推广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文化自觉”。结论部分,李博士由《春蚕》英译的案例引出了一系列对中国文学外译的思考:比如翻译选材上如何挑选中国核心文化文本,翻译策略上如何兼顾“信”和目标读者的阅读体验,翻译质量的评价机制如何将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考虑在内同时以动态的标准来衡量对外译介的活动等等。

李博士的讲座引起了听众热烈的回应。大家纷纷就讲座中涉及的中国文学文化外译过程中的翻译选材和评价机制等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中国出版的《大中华文库》如何被西方束之高阁,而美国和日本又是如何通过多模态全方位的文化轰炸,结合电影、漫画、玩具等多种手段向世界传播其文化,并提出对外译介研究应该结合出版研究、传播研究等一系列围绕目的语读者展开的研究等等,表现出对该问题极大的热情。

亚太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团队负责人、云山领军学者罗选民教授最后对李文婕博士德讲座进行了点评。在充分肯定了李文婕博士在安徒生童话研究的成绩同时,指出了文化自觉研究的自律性以及在翻译中可能带来的文化过滤问题。最后他以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为例,指出了该小说如何从苏州方言版迻译到张爱玲的白话文版和Eva Hung的英文版,最后再到被拍成电影和戏剧等多种形态全方位的对外传播形式,重申了他去年提出的“大翻译”概念,并强调这是在国家层面上进行文化传播的必然的有效的手段。

通过精心准备的讲座、充满挑战的提问、鞭辟入里的点评,参加讲座的老师和学生都觉得收获良多,并对下次的沙龙讲座充满了期待。

(王海瑛供稿)